MRI扫描技术在艾滋检查中的应用
红枫湾APP:在用核磁共振成像定位艾滋病毒后,研究人员发现,艾滋病毒库存在于肠道、淋巴结、鼻子和骨髓中。
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Denis Beckford-Vera博士的团队进行了一项人体研究,该研究首次用核磁共振成像(MRI)和放射性标记单克隆抗体扫描技术,绕过活检来识别人体内的艾滋病毒复制区域。他们发现,艾滋病毒库存在于肠道、淋巴结、鼻子和骨髓中。
在传统PET成像中,被当作示踪剂的放射性葡萄糖,通过静脉注射到体内。然后用CT或MRI对人体进行扫描,MRI不发出辐射,因此比CT更安全,但耗时更长,扫面后体内示踪剂摄取最高的区域会显示在图像上。
在这项研究中,Denis博士的团队没有使用放射性葡萄糖,而是使用了一种在售的广泛中和抗体(VRC01),它靶向艾滋病毒的多个位点,研究人员将其与放射性锆元素(锆-89)结合。
锆的放射性每72小时减半,可以在注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。进入体内后,锆抗体示踪剂将与艾滋病毒结合,并在扫描图像上呈现。
为了观察放射性抗体的吸收情况,以及对艾滋病毒的定位是否存在差异,研究人员在以下群体中进行了对比:可检测到病载的艾滋携带者;在用抗病毒治疗且病载无法检测到的艾滋携带者;以及未感染艾滋的人。
研究人员发现,放射性抗体的吸收在腹股沟淋巴结、腋窝淋巴结、肠道和乙状结肠中尤其明显。其他区域,如直肠肛门连接处、鼻子和髋关节骨髓中也有吸收。除骨髓外,可检测到病载组的标准吸收值均高于其他两组。
在所有参与者的肝脏中都有高水平示踪剂,这是因为肝脏是示踪剂被代谢的地方。艾滋阳性的人肝脏示踪剂浓度峰值更低,因为示踪剂会更多分布在其他有艾滋病毒的组织中。
虽然之前有研究表明,大脑可能是艾滋持续复制的重要区域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三组参与者大脑中都未发现任何吸收值,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所用的示踪剂无法穿透血脑屏障。
研究人员表示在短期内,MRI-PET检测HIV不太可能实际应用于感染者,因为该方法既耗时又费资源,但该技术可能会让艾滋病毒库研究有所突破。